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当欲测的痕量组分能与干扰组分(主组分)充分分离,能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峰高或峰面积的测量,就可以得到准确性和重复性都好的定量分析结果。但遗憾的是痕量组分往往是在一个大峰(主组分)的尾部出现,这将严重影响峰高或峰面积的准确测定。在某些情况下欲测的痕量组分甚至完全被主组分的大峰掩盖,因此,只有选择最佳的色谱条件,增加分离度,将痕量组分与干扰组分很好分离,才能准确地测定欲测痕量组分的量。
色谱分析中的分离度公式如下:
式中 α———分离因子;
N ———色谱柱(或薄层板)的理论板数;
k'———容量因子。
由式(2-3-26)可看出:α,N 和#& 三个参数是完全独立的,每个参数均可被优化,分别达到最佳值,以使Rs达到最
大。在优化α,N和k',使欲测的痕量组分与干扰组分得到充分分离的同时,还要考虑到要使欲测的痕量组分在洗脱过程中
尽量少被稀释,以便检测器能够检测出来,也就是要使欲测的痕量组分具有最大的峰高。为此,在色谱过程中要尽量减小峰
的展宽,因为同样面积的峰,如峰宽加大,则峰高降低,峰高降低到某一程度,检测器就无法检测了。在色谱痕量分析中,
k'值不能太大,多选在0.5-1.5,以减少欲测痕量组分被稀释,这样就能得到较窄的峰;要选用理论板数高的短柱(短
板),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峰高,而不降低分离度。但是,选用小的#& 值和短柱都不利于提高分离度(Rs)),因此增
大分离因子α是改进色谱痕量分析准确度的最有效的方法。欲测的痕量组分的峰与干扰组分的峰严重重叠,往往只能通过改
变色谱系统的选择性来消除,而不能用增加#& 值和加长柱子的方法来消除。为此,在气相色谱中可以通过降低柱温,改变
固定相等方法来增大分离因子(α);在液相色谱中则可以通过改变洗脱液的组成,选择合适的固定相等方法来增大分离因
子(!)。对难分离的物质(α趋于1时)对选择性作用的微小增加就会显著地影响峰高。如α值由1.01 提高到1.025时,就
可以适当减短柱长,保持分离度Rs不变,而峰高可增加2-5倍(k'值不变)